主要完成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高占林,劉愛芝,李耀發,韓松,梁九進
獲獎時間:2015年
獲獎等級: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授獎部門:河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簡介:
麥蚜是我國小麥產區常年發生的猖獗性重大害蟲,我國年均發生面積1534.18萬公頃次。麥蚜不僅吸取汁液直接危害小麥穗部和葉片,而且可傳播病害,造成小麥嚴重減產。目前麥蚜的防治主要依靠藥劑噴霧,一般年份要進行2次噴霧防治,大發生年份要則進行3次噴霧。由于農民噴霧質量參差不齊,不僅費工費時,防效也得不到保障,而且殺傷麥田天敵,破壞生物多樣性和農田生態環境。利用藥劑拌種包衣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是最為簡便、最環保和最經濟的隱蔽式施藥方式。因此,利用藥劑的內吸特性,采用隱蔽施藥技術,一次性施藥全程控制麥蚜危害,兼治其他害蟲,保護利用自然天敵、保護環境,省工省時,最終可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該項目取得了以下突破:
(1)研究發現新煙堿類殺蟲劑具有超長持效期控制小麥蚜蟲危害的特性,綜合評價其活性、成本、安全性,篩選確定吡蟲啉防治麥蚜的最佳藥劑。
(2)研發出了吡蟲啉隱蔽性安全施藥全生育期防控麥蚜新技術及配套措施,明確了其最適用量、適用劑型、處理方法等技術措施,形成了河北省地方標準《吡蟲啉拌種全生育期控制小麥蚜蟲技術規程》并審定實施。(標準號:DB13/T 1693-2012)。
(3)明確了吡蟲啉拌種在小麥不同生育期控制麥蚜的作用,明確了其超長持效防蚜機理。吡蟲啉拌種后小麥苗期對麥蚜以胃毒作用為主,返青期至孕穗期為胃毒與拒食共同起作用,灌漿期對麥蚜則以拒食作用為主。通過殺傷和拒食作用有效消滅前期遷入麥田的有翅蚜蟲源、降低蚜蟲繁殖率,顯著降低了為害高峰期麥蚜的種群數量。
(4)明確了吡蟲啉拌種后不同時期在小麥體內殘留消長動態,權威單位檢測,小麥籽粒中吡蟲啉的殘留量(0~0.02mg/Kg)低于國際、國內最高限量(0.05mg/Kg)標準;小麥收獲后根際土壤中吡蟲啉的殘留多年多次多地均未檢出,對土壤和周邊環境沒有殘留污染;吡蟲啉吡蟲啉隱蔽性安全施藥(拌種包衣)對小麥害蟲天敵具有保護作用,也避免了噴霧飄移造成的環境污染。
該項防治麥蚜新技術高效、簡便、省工省時,對環境和天敵影響小,適合小麥大規模的集約化生產。可在小麥的全生育期控制蚜蟲的危害,同時還能有效兼治蠐螬、金針蟲、灰飛虱和吸漿蟲等其他害蟲,對小麥有較大的增產作用,示范區平均增產70kg/~80 kg/畝,每畝節約防治工本費10.00元。該項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對農田環境和麥田天敵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截止到2014年12月,該項技術在河南、河北已推廣1950萬畝,獲經濟效益310500萬元。
本成果適用于華北冬小麥種植區域以及耕作制度和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相似的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