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完成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石 潔、張海劍、王曉鳴、蔡春錫、郭 寧
獲獎時間:2018年
獲獎等級: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授獎部門:河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簡介:
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農作物病害最經濟有效且對環境友好的防治策略。因此,準確評價玉米品種抗病性,推薦抗性品種合理種植,遏制高風險品種進入生產領域,是品種區域試驗中的主要要內容,其抗病性鑒定結果也是品種審定中的重要依據。項目組經過20來年的深入系統研究,針對我國黃淮海區夏玉米抗性鑒定中病害種類、病原菌種群動態變化不清,主要病害抗病性鑒定中接種方法、評價標準等不規范的問題,建立了以田間主要病害病原種類及其種群構成研究為依據,品種抗性精準鑒定技術為基礎,國家抗性鑒定站為依托的玉米品種抗性鑒定技術標準體系并推廣應用,取得的列創新性成果如下:
(1)首次發現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澳大利亞彎孢(Curvularia australiensis)分別是引起我國玉米穗腐病、彎孢葉斑病的病原菌之一;首次明確了黃淮海夏玉米區流行的玉米銹病由玉米多堆柄銹菌(Puccinia polysora)引起;首次提出木霉也是黃淮海主產區玉米穗腐病的優勢病原菌。
(2)創建了分子檢測與組織分離相結合的玉米莖腐病病原菌檢測方法;提出了以產量損失為依據的瘤黑粉病病情分級新標準;建立了以株高和穗長為病情描述依據的粗縮病調查和抗性評價方法。
(3)構建了玉米抗禾谷鐮孢莖腐病、腐霉莖腐病、禾谷鐮孢穗腐病、瘤黑粉病、彎孢葉斑病、粗縮病等6個病害的標準化的抗性鑒定技術體系。制定了以“病原菌接種體制備、抗病性鑒定圃設立、接種方法、病情調查、抗性評價”等為主要內容的鑒定技術規范,制定了“四查四核”操作流程,制定了《玉米區試抗鑒工作規范》等工作制度。該體系使抗性鑒定更具可操作性,結果更加準確、規范。
通過項目的實施,在我國各級玉米區域試驗、引種試驗、企業新品種測試中累計鑒定了9350份玉米品種共計85751份次的抗性,阻止了高感品種進入生產領域,有效避免了生產風險;鑒定了4159份玉米種質資源共計11382份次的抗性,發掘出1718份次抗病性突出的種質資源,通過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平臺以年終報告、紅皮書(印刷資料)等形式提供給國內76家各級科研院所、45家種業公司應用,為黃淮海夏玉米品種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據,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病害接種技術直接應用在種業公司對抗性自交系的篩選中,培育出了抗性較好的系列品種,近三年來累計推廣了3628.67萬畝,獲得經濟效益25275.26萬元;通過舉辦各種技術培訓活動、和其他抗鑒單位的業務交流,積極推廣玉米抗病鑒定標準化體系,有效帶動了其他區域的玉米抗病鑒定工作的開展和相關技術標準的應用。
發表相關科研論文18篇,其中SCI檢索2篇,著作18部,制定并頒布農業行業標準6項,建成首個國家級農作物品種(玉米)抗性鑒定站。
本成果主要適用于國內玉米品種的抗病性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