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完成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李社增、鹿秀云、郭慶港、張曉云、馬 平、李寶慶、蔡春錫、王培培、蘇振賀、畢章保
獲獎時間:2019年
獲獎等級: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授獎部門:河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簡介:
白粉病和灰霉病是重要的果蔬病害,引起黃瓜、番茄、草莓等產品質量下降和巨大經濟損失。國民日益注重綠色防控技術,微生物殺菌劑成為國內外研發熱點。但在其創制中存在四大瓶頸:一是篩選技術落后,高效生防菌株匱乏;二是生產工藝不成熟,成本高;三是制劑儲存穩定性差和貨架期短,難以商品化;四是配套使用技術不完善,防效不穩定。針對這些重大難題,在國家“863”計劃等項目支持下,歷時20年系統研究,取得原創性突破如下:
(1)首創了白粉病和灰霉病生防細菌高通量定向篩選技術:黃瓜白粉病高效生防細菌子葉法定向篩選技術;番茄灰霉病高效生防細菌離體葉片法高通量篩選技術。篩選時間和占用空間比常規盆栽法均減少59%以上,自1.3萬余株細菌中挖掘生防潛力菌株83個,發現枯草芽孢桿菌BAB-1、HMB19198和萎縮芽孢桿菌CAB-1等具有產業化前景的生防菌株。
(2)首次發現脂肽物質fengycin對黃瓜具有誘導抗性功能,脂肽物質surfactin具有增強fengycin防治黃瓜白粉病的作用。明確競爭、抗生和誘導抗性是生防菌株BAB-1和CAB-1的重要防病機制。
(3)發明枯草芽孢桿菌菌體耐熱性提高技術1項:創建枯草芽孢桿菌BAB-1菌株發酵液中定量添加氯化鎂的菌體耐熱技術,耐熱性提高5.8倍;自然環境儲存18個月,菌體存活率提高5.7倍,延長了貨架期。
(4)創建枯草芽孢桿菌BAB-1低成本關鍵產業技術2套:(1)建立5噸發酵罐液體原藥4指標5因素生產工藝,發酵水平130~160億CFU/mL,比優化前提高5.5-7倍,抑菌效果提高1.3倍,fengycin和surfactin產能分別提高54.4%和2.3倍,成本降低82%以上。(2)采用菌體耐熱性提高技術并優化離心噴霧干燥技術,建立1000億CFU/克干粉原藥生產工藝,回收率76.9%以上,成本降低25.5%以上。
(5)首創微生物農藥粉塵劑和泡騰片劑產品;研制出懸浮劑、粉塵劑和泡騰片3種劑型微生物殺菌劑新產品5個,可防治6種病害;國家農藥登記產品1個(PD20150190);建立配套施藥技術,防效高達88.9%。
本成果豐富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學科內容,在4家企業實現成果轉化,促進了微生物農藥產業的發展。2016-2018年,冀魯兩省推廣70.1萬畝,新增純收益20.48億元,減用化學農藥35萬余公斤,切實保障了食品和環境安全。在綠色高效農業發展時期,該成果市場潛力和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經查新,創新點國內外未見報道。由院士、長江學者等組成的專家組認為成果整體水平國際先進,其中菌株耐熱性和劑型研究國際領先。
本成果為農作物病害防治提供了高效的綠色植保產品和植保技術,促進了果蔬作物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高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