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完成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王文橋,韓秀英,趙建江,畢秋艷,路 粉
獲獎時間:2019年
獲獎等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授獎部門:河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簡介:
作物病原菌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導致關鍵農藥產品防效顯著降低甚至失效,給作物造成重大損失,加劇農藥過量使用及殘留超標,嚴重制約著作物高效安全生產,迫切需要治理。 設施蔬菜病害猖獗,頻繁施藥,抗藥性引發的問題更加突出。本項目以抗藥性高效治理、科學用藥為主攻方向,經過19年攻關,創新了抗藥性監測及風險評估方法,主要進展如下:
(1)創建了由影響抗藥性的7個關鍵因素(田間抗性菌株出現、交互抗性、獲得抗性突變菌株難易、抗性水平、抗性菌株適合度、抗性菌株競爭力、遺傳穩定性)構成的簡化精準抗性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每因素劃分為 3,2,1,0 四級,累加風險值(0-21),確定為無風險(0)、低風險(1-7)、中風險(8-14)、高風險(15-21);明確了黃瓜霜霉、番茄晚疫病菌和辣椒疫霉對唑胺菌酯、嘧菌酯、雙炔酰菌胺、氟吡菌胺,黃瓜白粉及番茄葉霉菌對嘧菌酯,番茄灰霉病菌對啶菌噁唑的抗性風險等級,為創新抗藥性治理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2)建立了11種重要病原菌對25種藥劑68條敏感基線;創建了藥敏性檢測與田間藥效驗證相結合的抗藥性評價體系;首次證明雙炔酰菌胺靶標位點纖維素合酶CesA3上發生V940A點突變是黃瓜霜霉病菌對該藥產生抗性的機理;明確了9種重要蔬菜病原菌對21種常用藥劑抗性發生態勢,為制訂抗藥性高效治理的精準減量用藥方案提供方法和依據。
(3)探明霜脲氰與代森錳鋅混用對致病疫霉,咯菌腈或氟啶胺與啶菌噁唑、啶酰菌胺與烯肟菌酯或氟啶胺混用對灰霉病菌毒力增效機理,指導篩選出藥劑增效組合16種,自主研發多靶標克抗增效混劑12種和增效桶混藥劑組合10個,為抗藥性治理提供了產品支持。
(4)研發新型高效藥劑替代使用、增效混用、不同作用機理或方式藥劑交替使用、化學農藥與生物農藥協調使用等抗藥性治理關鍵技術4項,并與生態調控降濕控病技術集成,創建設施蔬菜重要病原菌抗藥性綜合治理技術體系3套。2016-2018年,抗藥性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在河北、山東、山西省累計推廣應用173萬畝,新增利潤24.18億元。克抗增效混劑72%霜脲•錳鋅WP(克抗靈)推廣應用38.8萬畝,新增利潤8621.81萬元,生產銷售該藥新增利潤108.21萬元。累計推廣應用211.8萬畝,新增利潤25.06億元,取得了抗藥性治理理論和應用技術創新,促進了殺菌劑毒理學及植物保護學和蔬菜安全生產科技進步。
本成果適用于環渤海暖溫帶、東北寒溫帶及西北干旱設施蔬菜產區。